作者陳阿嬌
你有沒有收到或者發(fā)出過類似的微信消息:“你也快點清理一下吧,不要讓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間……”近日,有人通過朋友圈對這種通過發(fā)微信消息來清理微信好友的方式進行了辟謠——即使對方拉黑你,也不會占用你的手機空間。謠雖然辟了,但仔細想想,人們?yōu)槭裁匆?ldquo;清理好友”?其實,更加便捷高效的網絡社交,也有難以治愈的缺陷。有時候,即使隔著觸摸屏,網絡社交也可以讓人感受到侮辱與損害。
一、拉黑、屏蔽、不點贊就會得罪人,網絡社交放大人情社會的虛偽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今年發(fā)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如此龐大的網民數量,織就了社會交際的線上行為,以即時通信、網絡社區(qū)等形式存在的網絡社交,其規(guī)模早已經能夠和線下的真實社交有了勢均力敵的規(guī)模。
通常意義上,我們對網絡社交的認知是更快捷且更平等,隱藏在ID之下的你來我往避免了面對面的人際碰撞,不僅有了回旋的余地,甚至給了彼此更多思忖言行的時間和空間,不同身份的人有了同樣發(fā)言的權利和效率,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社交顧慮,在網絡空間似乎都一下消除。
然而隨著網絡社交的不斷深入,同樣存在現實生活中的虛偽、矯飾被漸漸暴露出來,我們面對屏幕所承受的社交傷害,有時候并不比直接面對面的時候少,稍不留神就會得罪人或者被得罪。
最典型的例子是利用朋友圈拉票、求點贊。“求幫投個票,點開鏈接之后,投9號”,“還差××票就能奪冠了,求大家?guī)兔ν镀?rdquo;……原本靠自身實力參加的種種比賽評選,如今在微信朋友圈里,卻變成了考驗人脈或財力的“拉票大賽”。仔細想想,所謂求點贊,求投票的過程里,沒有人關心點贊和投票的對象是否在某項評比中具有真實實力,僅僅是因為不想駁朋友面子點了贊投了票,陷入一種集體無意識。有人諷刺這種為了點贊、拉投票而加的好友,是“點贊之交”。聽起來這交情很淺,但如果想要獨善其身不投票、不點贊,就會有得罪人的風險。
拉票總少不了紅包。為了拉票、轉發(fā)、求點贊而發(fā)紅包也很常見。紅包越大,轉發(fā)的數量和動力就越充分。紅包求轉發(fā),本質上是赤裸裸的金錢贖買,幾毛錢到幾元錢,就可以買到一次性的認同和支持。本來是求人拉票,變成了被拉票的求紅包,有了金錢的介入,求與索的關系瞬間轉變。在這種微妙的“索與求”之間顯現出來的網絡社交關系的脆弱。
點贊之交淡如水,這樣的好友刪除起來沒有什么心理負擔。而被默默刪除的人,也有被侮辱的感覺,一聲不吭就被刪了,原來自己在對方那里這樣無足重輕。無論你承認與否,網絡社交更容易讓人感到挫敗、侮辱和傷害。
為什么朋友圈會傷人?歸根結底還是在于中國人長久生活于一個人情社會,習慣了一方面“有話不直說”,另一方面“背后論人”。但無論必須多么厭惡彼此,除非極端情況,都不會撕破臉皮,勉強維持表面的客氣。但網絡社會里,彼此看不到對方的那張臉,這一層最后的遮羞布被扯下來。
因此,不惜騷擾所有好友,也“不要讓拉黑你的人占據著你的空間”,表面上是清理手機的存儲空間,實際上是在清理自己的網絡社交空間。行為固然可以理解,為了揪出那些把自己刪除的人,不惜把所有好友都騷擾一遍的方式也是一種對他人的輕蔑。介懷的背后還有潛意識里的懷疑:你是不是把我刪除了?人情社會里的虛偽和冷漠,在線上被放大了。
二、代購、廣告信息刷屏,“圈層社交”變得越來越沒營養(yǎng)
本來,朋友圈是為了分享信息,但各種廣告、雞湯和謠言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常常伴隨“不轉不是中國人”,“為了你的父母看一看吧”這類道德綁架,隔著觸摸屏也感受到巨大的聒噪,網絡社交正變得越來越沒有營養(yǎng)。
不過,雞湯和謠言,因為其反智的標題和套路化、公式化的表達,還能夠讓人一眼看穿,最多一笑了之。另一種在網絡社交中的存在,則更讓人不厭其煩,這就是小廣告。

以朋友圈為代表的網絡社交,被研究者稱為“圈層社交”,因為不似微博那樣是開敞式的,只有對朋友開放,才能夠看到彼此的朋友圈,形成一個閉合的社交圈,有選擇性得被他人影響。圈層社交看似更加安全、親近,但其實也是被商業(yè)社會裹挾著,卷入熟人小生意的漩渦。
微商的存在,本質上是商業(yè)對人際關系的滲透和利用。隨著微信、微博成長起來的“微商”,在網絡社群發(fā)小廣告是必須端起來的飯碗。但朋友圈變成廣告圈,意味著自己被動地成為了朋友的潛在客戶。本來應該是汲取溫暖的情感關系,變成一種尋求變現的經濟關系。而中國人固有“殺熟”一說,利用熟人關系進行的買賣,也不等于便宜實惠。
而近幾年,很多微商被爆出其實是新型傳銷,通過不斷發(fā)展下線,坑害自己身邊的熟人。有些在微信里做生意的親友,不僅每天發(fā)廣告賣東西,還會小窗私下聊天,或者組建聊天群,以宣講健康知識、美容知識、育兒知識為幌子,把親朋好友發(fā)展成所謂的商品代理,本質上就是傳銷中的“下線”。
網絡社交越是聒噪,人們心里越是孤獨。在現實生活中長久不聯系的朋友,網絡中加了好友,也還是不會聯系。突然聯系一下,還是為了賣東西,甚至搞傳銷,這比那些以炫耀財富為目的,實際上虛情假意的同學會、戰(zhàn)友會要讓人更加心寒。
三、用炫富、曬圖虛構出“高大上”,朋友圈塑造出“表演型人格”
不做微商、不發(fā)雞湯、不拉選票,只是分享或圍觀下一下日常生活的圖片,這樣的朋友圈是不是能夠避免彼此之間的人際交往傷害呢?答案也未必是肯定的。
圈層社交的一個特點就是互相影響,當有人分享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方式,圍觀的“吃瓜群眾”也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高大上”的生活方式,會令人不自覺地模仿和追隨。
對此,作家蔣方舟曾經有一篇文章叫做《有人曬就有人傷》,文中提到:“我生活得越是暗淡萎縮,對他人的生活就越是感興趣,總是疑心此時別人的生活比我好,別人的日子比我多彩,形同受虐。”這句話運用于可以窺探他人生活的網絡社交實在是再適合不過。
反過來說,總是分享高端餐廳的美食、熱帶島嶼的豪華旅行或者是豪車豪宅,能夠得到許多羨慕的眼光,形成一種影響他人的引領感。網絡社交不同于真實社交之處,正在于隱蔽的表演不容易被看穿,那些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不難找到自己的舞臺。曾經就有新聞爆出,時尚雜志的小編輯,因工作需要經常往來與世界各大時裝周,虛榮心影響下,她通過拍照、分享地點的方式,把自己偽裝成了一個上流社會的名媛,而實際上只是一個漂在北京的普通白領。
更著名案例的則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一個19歲的超級網紅少女,走紅之后突然宣布自己分享的生活是虛假的,這些虛偽的光環(huán)只會讓她感覺空虛,她要徹底退出網紅界。這個叫歐尼爾(O’Neil)的網紅少女,在Instagram賬號有超過58萬的粉絲,每一張美照都看上去那么的開心,那么的無憂無慮,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她精心表演出來的。虛假的生活,只是為了獲得粉絲們更多的點贊,以得到社會認同感。直到2D的網絡社交與她真實生活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歐尼爾越來越感到迷失自我,才痛下決心,將真實情況公布于眾。
痛改前非的網紅,說明習慣于長期表演一種自己并不是的人,對精神和自我的傷害是巨大的,活在一種游離于真實生活的虛假中難以自拔,就會與真實的生活更加游離,慢慢地難以融入現實。這是網絡社交隱形而不易被察覺的危險。
【結語】
互聯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網絡社交已經無法被回避。但是網絡社交的缺陷卻少有人覺察并規(guī)避。廣告、雞湯、炫富橫行的網絡社交,并不比真實社交美好太多,反而可能更加虛假、狡詐和冷漠。在享受網絡社交的便利快捷時,也應該警惕其脆弱和市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