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8x人网站视频在线观看_在线偷着国产精选视频_青青青国产免费七次郎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微塑料“入侵”:真相、爭議與行動

作者:操秀英
發(fā)布時間:2025-05-16 11:55:00
來源: 科技日報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當于一張銀行卡。”

  “人體血栓中首次發(fā)現(xiàn)微塑料。”

  “微塑料2小時入侵大腦。”

  ……

  “微塑料入侵人體”的新聞頻繁登上熱搜,公眾的焦慮似乎與日俱增:我們是否正在被塑料無聲地吞噬?

  塑料曾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可幾十年后,塑料帶來的白色污染又讓其成為全球公敵。

  聯(lián)合國多次就全球的塑料污染問題做出決議,但時至今日,治理白色污染依然是人類面臨的一道共同難題。

  遺憾的是,在塑料污染治理領域,舊題未解,又增新題。

  微塑料正是其一。從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區(qū)域的冰雪和溪水,到最偏遠的南北兩極海冰和新雪,再到馬里亞納海溝的深海沉積物,從人類胎盤到大腦……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微塑料,觸動了公眾的神經。

  然而,《自然》雜志官網(wǎng)近日刊文強調,“尚不清楚哪些發(fā)現(xiàn)值得信賴,以及它們可能意味著什么”。該文認為,關于微塑料的危害,“需要更嚴謹?shù)目茖W研究”。

  無處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這個詞誕生于2004年。

  當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態(tài)學家理查德·湯普森團隊在《科學》上發(fā)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他用一頁紙匯總了近十年來在英國海岸以及海底淤泥中的驚人發(fā)現(xiàn)——這些地方有很多大米粒大小的塑料碎屑,他稱之為“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的尺寸大都在5毫米以下,于是科學界約定俗成地把5毫米以下的塑料稱為微塑料。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工程和生態(tài)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暉告訴記者,雖然此前沒有微塑料這一概念,但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學家就報告了環(huán)境中存在大量塑料碎片。

  微塑料一詞的出現(xiàn),也標志著微塑料研究的開始。

  在過去10年中,有關微塑料的研究數(shù)量爆發(fā)式增長。2014年,在愛思唯爾的Scopus數(shù)據(jù)庫中,包含關鍵詞“微塑料”的論文有20篇。而在2024年,這一數(shù)字接近6000篇。“這些論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塑料的監(jiān)測、表征、分布和危害等。”季君暉說。

  20多年來,全球科學家給出了詳細的微塑料分布情況:深海中,北極雪和南極冰中,貝類、鹽罐、飲用水和啤酒中,飄在空中,又或隨著雨水飄落在高山和城市中……

  幾乎無處不在的微塑料從哪里來?有觀點認為,塑料制品的濫用和不合理處置,是微塑料產生的主要源頭。據(jù)統(tǒng)計,從1950年至2020年,全球塑料年產量從200萬噸增長到超過4.5億噸。

  對于制造出來的海量塑料,回收處理效果不甚理想。2019年,全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率僅9%,按傳統(tǒng)模式處理(包括填埋和焚燒)的有69%;另有22%的塑料無人管理,隨意滯留在環(huán)境中,降解成微塑料。

  科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了其他微塑料來源。“不能所有的‘鍋’都由塑料來背。”季君暉說,汽車輪胎上脫落的顆粒,衣服上脫落的合成微纖維等,都能形成微塑料。“滿大街奔跑的汽車,三五年后車胎變薄,道路上卻沒有留下印記,磨損的材料也成了飄浮在空氣中的微塑料。”

  微塑料最大的特點是彌散性。“由于體積小、重量輕,能夠懸浮在空氣中很長時間,所以微塑料能被風力傳播到遠離源頭的地方。”季君暉說,“理論上來講,它存在于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2021年,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環(huán)境科學家阿爾伯特·庫爾曼斯發(fā)表論文稱,他們對空氣、水、鹽和海鮮中微塑料的有限調查發(fā)現(xiàn),兒童和成人可能每天攝入十到十萬多顆微塑料顆粒。如果做最壞的評估,人體一年可能攝入的微塑料量大概相當于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部分研究脫離實際情況

  進入人體的微塑料會停留多久,會帶來哪些危害?這是科學家們致力于求解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答案的課題。

  挪威科技大學生物學家馬丁·瓦格納認為,直到大約10年前,科研人員才開始將研究重點從研究環(huán)境和動物中的微塑料顆粒,轉移到評估其在人體內的情況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自2018年首次報道人類腸道出現(xiàn)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腎臟組織中也陸續(xù)檢測到微塑料的存在,隨后有研究發(fā)現(xiàn)微塑料抵達了胎盤。

  毒理學家馬修·坎彭通過溶解人類尸體器官組織的方式追蹤微塑料的分布。今年1月,其團隊發(fā)表在《自然·醫(yī)學》上的研究表明,2024年的大腦樣本中的微塑料水平比2016年的樣本高出約50%。而且大腦樣本中的微塑料含量比肝臟和腎臟樣本中的高出多達30倍。

  “研究顯示,微塑料已被發(fā)現(xiàn)存在于人體各個器官中,包括心臟、大腦、肺、母乳等。”季君暉說。

  基于動物實驗的發(fā)現(xiàn)讓研究者們懷疑微塑料可能與人類的癌癥、心臟病、腎臟疾病、阿爾茨海默病或生育問題有關。

  然而,截至目前,科學家們似乎還沒有找到微塑料對人體有害的確切證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2022年的一份報告曾指出:“目前尚無充分證據(jù)證明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這一聲音淹沒在鋪天蓋地的關于微塑料危害的論文中。“值得警惕的是,這些論文中的結論相當一部分經不起推敲,并且沒有現(xiàn)實意義。”華東師范大學塑料循環(huán)與創(chuàng)新研究院院長李道季直言不諱。

  李道季是我國最早從事微塑料研究的學者之一。

  “塑料是個統(tǒng)稱,環(huán)境中的微塑料也是微小塑料的統(tǒng)稱,其種類繁多,尺寸大小、形狀、成分各異,要說有影響,對每個器官或細胞類型的影響肯定也不同。”李道季說,“微塑料到底有多少種,來源有哪些?哪些有害哪些沒有?如果有害,它們的作用機制是什么?這些基礎科學問題目前都還沒有搞清楚。”

  在這一前提下,目前的許多研究依賴于較小的樣本量(通常為20到50個樣本),并且缺乏適當?shù)膶φ战M。同時,現(xiàn)代實驗室本身就是納米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熱點,當前用于檢測塑料的技術很難排除被玷污的可能性。

  另一個問題是,迄今為止產生的某些數(shù)據(jù)在生物學上沒有意義。《自然》網(wǎng)站上述文章舉例,有研究發(fā)現(xiàn),5.5—26.4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顆粒和19—24.5微米長度的合成纖維出現(xiàn)在大腦組織中。但先前的研究則表明,超過1微米的顆?赡芴,無法通過肺部的空氣—血液屏障,而任何大于10微米的顆?赡芤矡o法通過腸道—血液屏障。

  “沒有令人信服的機制性解釋說明較大的顆粒是如何繞過生物屏障的,因此很難接受那些認為大于10微米的顆粒已進入人體組織的結論。”該文指出。

  此外,部分研究人員為了追熱點、發(fā)論文,設計一些不符合常理的實驗,得出聳人聽聞的結論。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專家給記者舉例子,某科研人員發(fā)表了一篇文章,結論是微塑料對小鼠肝臟有毒。“但他給的劑量特別大,相當于每天給人吃上百克的微塑料,這種由脫離現(xiàn)實的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論有什么意義?”

  因此,在部分學者看來,微塑料研究夾雜著混亂、謬誤和以訛傳訛。

  例如,瑞典學者曾在《科學》上刊文,稱其首次證明了海鱸魚幼體對微塑料的選擇性攝食,且海鱸魚幼體的生長和發(fā)育均會受到微塑料影響。此文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僅數(shù)天后就因學術造假而被撤稿。

  存在風險時盡早采取行動

  對于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來說,出現(xiàn)這些問題并不令人意外。但學者們認為,如果沒有更嚴格的標準、透明度,以及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行業(y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錯誤信息的循環(huán)和低效的監(jiān)管可能會削弱保護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的努力。

  “微塑料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當于‘戰(zhàn)國時期’,有待深入探索的領域還有很多,包括微塑料的形成機理、傳播機制、監(jiān)測手段、危害程度、治理方法等各個方面。”季君暉認為。

  李道季則分析,導致全球微塑料研究分歧太大的一個原因,是缺乏標準統(tǒng)一的分析方法,結論性數(shù)據(jù)難以比較。

  例如,國內曾有報道稱,不同研究團隊對相同區(qū)域海水所含微塑料濃度的監(jiān)測結果相差較大。

  “問題可能出在微塑料中的衣物纖維,以及分析過程中的污染。衣物纖維的大小明顯小于其他種類的微塑料,但在海水中的比例卻非常高。”李道季說,采樣統(tǒng)計口徑是否計入衣物纖維,會導致微塑料濃度的差異,“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間建立一致的標準化方法”。

  學者們期待,深入有效的科學研究能更透徹地了解微塑料及其潛在風險,用扎扎實實的數(shù)據(jù)和科學結論,為接下來可能需要采取的管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但他們的共識是,在存在風險時盡早采取行動,并鼓勵公眾參與決策。

  “盡管當前對微塑料風險的研究還有一些知識空白,但政策行動不必等待,可以依據(jù)預防原則立即采取措施。”最早使用“微塑料”一詞的科學家查德·湯普森指出,比如,禁止不必要的塑料產品、更好的設計和供應鏈調整等都有助于減少排放。

  歐盟于2023年通過《微塑料禁限令》,禁止在化妝品、洗滌劑中故意添加微塑料,并計劃到2030年減少30%的微塑料釋放。在美國,加州2022年立法要求化妝品標注微塑料成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資助多項海洋微塑料清理技術。

  在我國,微塑料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和抗生素,被稱為新污染物“四大家族”。2021年,我國在《“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中將微塑料納入監(jiān)測范圍;2023年《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明確管控部分微塑料。

  一些地方也開始嘗試加大微塑料治理的步伐。海南于去年4月發(fā)布該省《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共收錄15類物質,前14類與國家清單一致,另新增微塑料為第15類。

  “雖然目前沒有證據(jù)證明微塑料的危害,但至少我們可以斷定它沒什么好處。”季君暉說,因此,從源頭減少微塑料的產生這個方向是確定的。

  2020年1月,我國明確要求,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因此,磨砂牙膏、磨砂洗面奶、去角質磨砂膏等曾經風靡一時,現(xiàn)在已難覓蹤跡。因為部分“磨砂”產品使用的塑料微珠,就是微塑料的一大來源。

  長期來看,季君暉說,從源頭減少微塑料的產生仍有賴于技術創(chuàng)新。“我們要創(chuàng)新升級產生微塑料的物品原料,做好塑料污染處置。”他舉例道,老款注射劑瓶塞一旦針頭插入便會掉微塑料,現(xiàn)在新研發(fā)的材質解決了該問題。此外,在微塑料處理方面,清華大學團隊開發(fā)出高效吸附微塑料的磁性納米材料,華東理工大學研發(fā)出微塑料攔截技術以用于污水廠升級等。

  “減少微塑料并不是口號。”季君暉表示,微塑料在不同物品中,處理途徑不盡相同,需要各個行業(yè)形成減少微塑料污染共識,找到解決方法,為行業(yè)治理提供成果經驗。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寫:本報記者 操秀英

  策劃:劉 恕  李 坤

 

>更多相關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地方新聞 | 國內新聞 | 國際新聞 | 社會與法 | 社會萬象 | 奇聞軼事 | 娛樂熱點 | 明星八卦 | 綜藝大觀 | 影視快訊 | 樓市資訊 | 地產要聞 | 地方特色 | 飲食健康 | 廚房百科
車界動態(tài) | 新車上市 | 購車指南 | 體壇要聞 | 籃球風云 | 國際足球 | 中國足球 | 投資理財 | 證券基金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中地網(wǎng),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欄資料,均為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戶提供,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網(wǎng)站新聞爆料:924028811@qq.com  網(wǎng)站廣告投放: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備案標識貴公網(wǎng)安備52050202001312號     黔ICP備12003314號-3 


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m.arpwindo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