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儷情深——白發(fā)“長征”憶紅軍
(中央音樂學院李少璐攝影)
人民網遵義8月26日電 25日上午,首都大學生記者團一行來到位于茅臺鎮(zhèn)的紅軍長征過茅臺陳列館,了解了紅軍長征過茅臺時期的歷史。參觀陳列館時,一位頭發(fā)花白,身材清瘦的老人站在記者的前方,聚精會神地看著毛澤東等幾位領導人的人像,這位老人就是紅軍后代吳學珍。
“我現在住在四川成都,這是我們第一次來貴州”,說這句話時,吳學珍滿足地看向老伴,旁邊的老伴也自豪地補充道:“我們是自己開車來的,已經繞了貴州一圈了”,年近70歲的老人臉上是掩不住的笑容。
吳雪珍告訴記者,她的父親和兩個叔叔當時都加入了紅軍的隊伍,她的父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受了重傷之后,下到地方休養(yǎng)身體,七十年代離開了人世。她的兩個叔叔,一個是在當年紅軍長征時期飛奪瀘定橋的戰(zhàn)役中犧牲,另一個尚不知道人在何處,猜測是在紅軍戰(zhàn)爭時期過草原時犧牲。在講述這些事件的時候,老人始終面容恬靜,語調平和,淡淡的訴說著當時的故事。“我們不僅要來遵義,紅軍長征走過的路線我們都要去”,說這句話時,吳雪珍語調微微上揚,她告訴記者,這次首先選擇來到貴州,也是因為貴州是紅軍長征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地方。
說起父親平日里的行為,吳學珍坦言,對于父親的記憶已經逐漸模糊,只記得父親不大愛說話,有時會講一些紅軍的故事給子女聽。“他們這輩人,覺得付出是很平常的事情,發(fā)生戰(zhàn)爭的時候,只要是需要他的地方,他就無條件地往前沖。他擁護共產黨,擁護毛主席,認為毛主席的路線是絕對正確的。”吳學珍將記憶里最清晰的片段告訴記者,言傳身教,她從父親身上學到最多的是對黨忠誠,甘于奉獻,她也說,自己和老伴常常會講一些長征時期紅軍的故事給自己的孩子聽,對于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
當記者問到想起父親有沒有遺憾時,吳學珍眼神稍黯,告訴記者:“希望父親能看到我們國家的發(fā)展,看看現在有多好,父親這一生,過的是不太平的日子,沒享到什么福。”(武漢大學劉珂/文)
- 有松弛感的孩子,眼里有光2025-05-03 10:05:02
- 北京義務教育入學服務平臺5月1日開通2025-05-01 05:05:19
- AI賦能 鄒城打造未來教育新范式2025-05-01 05:05:30
- 高校原創(chuàng)文化精品丨北京舞蹈學院以舞為筆 講述“那些故事”2025-05-01 05:05:28
- 新時代出版社高質量發(fā)展研討會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兩大文2025-05-01 05:05:47
- 化身“科技探險家”!這個科技節(jié)讓小學生玩轉AI+無人機魔術2025-04-29 10:04:54
- 2025年香港中文大學面向內地招生維持約400名2025-04-27 01:04:50
- 遼寧沈陽:“硬核混搭”提升文旅“心價比”05-10
- 山西太原:集章“打卡”,逛不膩05-10
- 更多外國人曬出“中國游”體驗05-10
- 廣東:一體化服務迎客來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