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來53家公司減持63億 多家公司大股東借大宗交易減持
“大股東現在都學精了,用大宗交易走后門減持,股民根本不清楚他們真正的減持動向”,面對近日華數傳媒大股東關于持股比例降到5%以下的公告,股民張先生感到很無奈。
部分市場人士建議,對于通過減持將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的公司,在其持股進一步降低至3%和1%的時候,也應讓投資者知情。
本報記者了解到,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收宮以及A股8月份以來的逐步盤升,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也加快了步伐。9月1日以來,已有53家公司公告股東減持情況,累計套現約63.46億元。尤其是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為了將來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不用再出減持公告,通過大宗交易把持股比例降到5%以下,而隨后的減持行為則變成了“霧里看花”,讓投資者無從得知。
大宗交易減持再度活躍
權威數據顯示,9月1日以來,已有53家公司公告股東減持情況,累計套現約63.46億元。而7月至8月,已解禁市值累計達2735.7億元,中小板和創(chuàng)業(yè)板所面臨的減持壓力尤其大。
其中,控股股東減持尤其受到市場矚目。
僅9月3日,便有川大智勝、春興精工、天寶股份、皇氏集團等8家公司發(fā)布股東減持公告,7家屬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減持。
以應流股份為例,2015年5月14日至2016年8月30日,股東光大控股機械投資有限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以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計減持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2168.77萬股,占公司現有總股本的比例為5%。
從板塊看,今年中小板和創(chuàng)業(yè)板的解禁市值分別為4960.6億元和4374.6億元,解禁市值/流通市值之比分別為8.4%和15.6%,其所面臨的減持壓力遠高于主板;從行業(yè)看,食品飲料、計算機、家電、傳媒、通信、輕工制造和電子元器件等行業(yè)的解禁市值/流通市值偏大,減持受限的國企解禁市值占比偏小,這些行業(yè)解禁后面臨的減持壓力更大。
本報記者了解到,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除了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以及協議減持之外,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占了將近一半。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大宗交易近年來在A股成交額中的占比已經逐步提高:2008年以前,大宗交易在A股成交額中占比小于0.1%,在2013年達到了0.56%。2015年,隨著市場迎來一波牛市,A股成交額大幅增加,使得大宗交易占比有所下降,2015年這一數值為0.27%。2015年大宗交易達到12149筆,成交金額高達6877億元。
盡管由于2016年以來大盤整體低迷,人氣不足,大宗交易規(guī)模有所下降,截至6月28日,大宗交易成交金額近2680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成,但是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收宮以及A股8月份以來的逐步盤升,大宗交易又再度活躍,8月份以來有多家公司股東通過大宗交易市場將自己的持股比例下降到5%。
有大股東曲線套現
實際上,證監(jiān)會今年1月份曾經出臺減持新規(guī),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解禁潮”以及安撫市場此前的擔憂。在規(guī)定中,減持新規(guī)對競價交易和協議轉讓減持都有所約束和限制,但對于通過大宗交易的減持限制則只字未提。
而“后門”減持,事實上就是解禁的大小非股東找一個“股托”——關系信得過的投資公司,通過大宗交易將股份轉到投資公司名下,然后再通過二級市場拋售,從而規(guī)避監(jiān)管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
其實,早在減持新規(guī)出臺前,就有大宗交易資深人士表達過此類擔憂。與當前股價相比,重要股東在大宗交易上與接盤機構的交易價格通常都是有折價的。而接盤機構在大宗交易中低價獲得股票后,完全可以在二級市場上出貨。
此外,規(guī)避必須的減持公告也是大股東繞道大宗交易的原因之一。因處在半年報披露時間窗口期,8月份涉及增減持的上市公司家數出現了明顯下降。但是,8月份卻有多家公司股東積極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將自己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以下,如沙鋼股份、億帆鑫富、華數傳媒、光環(huán)新網、嘉凱城等。
業(yè)內:持股降至5%之下后仍應有減持披露
根據《證券法》規(guī)定:“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fā)行股份的5%后,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其所持該上市公司已發(fā)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減少5%,應當依照前款規(guī)定進行報告和公告。在報告期限內和作出報告、公告后二日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梢姡止杀壤^5%的股東難免有披露公告的義務。而上述公司的行為明顯是為了將來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不用再出減持公告而準備。
“通過大宗交易市場將持股降至5%之下,這是個很能掩人耳目的做法。如此一來,根據證監(jiān)會的規(guī)定,從4.99%再進一步減持股票,就不再需要發(fā)布公告了,哪怕是賣光股票,也只有等到發(fā)布定期報告的時候才會讓投資者獲知。當投資者誤以為大股東仍然持有接近5%的股票之時,實則大股東的持股有可能已經為零,投資者完全無法掌握其真實的持股量。”某券商人士說道。
大部分市場人士也認為,一般選擇大宗交易的股東,要不是想著大批量的出貨,也就是“大甩賣”;要不就是想著避稅,而前者是市場活躍時期的做法,后者則是熊市當中最常見的手段。
按照法律規(guī)定,個人轉讓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對個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轉讓從上市公司公開發(fā)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具體計稅方法為: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其中,應納稅所得額=限售股轉讓收入-(限售股原值+合理稅費)。而應繳所得稅主要取決于限售轉讓收入,減持價格越低,所繳納的稅費越少。
有市場人士建議,對于原本持股達到5%,后通過減持降至5%以下的公司,在其持股進一步降低至3%和1%的時候,也應發(fā)布公告。
- “金點子”精準施策 以實招支持民營經濟發(fā)展2025-05-08 11:05:17
- 碳票交易與技改雙輪驅動!貴州“零碳工廠”產值超46億2025-05-06 08:05:53
- 金觀平:精準協同發(fā)力穩(wěn)就業(yè)穩(wěn)經濟2025-05-06 07:05:22
- 用足用好財政政策提振消費2025-05-04 02:05:57
- 財政部印發(fā)辦法規(guī)范會計獎懲信息歸集和管理2025-05-04 02:05:23
- A股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 向新發(fā)展特征顯著2025-05-04 02:05:49
- 穩(wěn)崗擴崗專項貸款已發(fā)放超6400億元2025-05-03 10:05:53